據報道,韓國 SK 海力士公司在警告存儲芯片需求“前所未有的惡化”后,周三公布了創紀錄的季度運營虧損。這家全球第二大內存芯片制造商報告稱,10 月至 12 月當季營業虧損 1.7 萬億韓元(13.8 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利潤 4.2 萬億韓元。
這一季度虧損是自 2012 年 SK 集團收購海力士以來的最大虧損。相比之下,根據 Refinitiv SmartEstimate 編制的 21 位分析師對 1.3 萬億韓元運營虧損的預期,后者更傾向于更準確的分析師。收入同比下降 38% 至 7.7 萬億韓元。
華爾街日報:存儲芯片制造商面臨價格長期下滑風險
存儲芯片的價格在過去一年中大幅下降,預計在2023年上半年還將繼續下跌,這將令已經削減投資并裁員的芯片行業雪上加霜。
行業分析師稱,預計在本季度,智能手機、個人電腦和電視機等日常電子產品使用的兩種主要存儲芯片的平均價格將出現兩位數百分比的跌幅。根據分析師的數據,在2022年的最后三個月里,存儲芯片價格比上一季度下跌了逾20%。
存儲芯片制造商也發布了黯淡的業績預期;在經歷了疫情期間的繁榮后,電子產品的需求出現了持續的下滑。許多存儲芯片制造商堆積著大量庫存。
美光科技公司(Micron Technology Inc., MU)、海力士半導體(SK Hynix Inc., 000660.SE)、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 Corporation, WDC)以及總部位于東京的鎧俠(Kioxia Holdings Corp.)都披露了削減產能投資計劃或降低產量的計劃,以應對日益惡化的供應過剩問題。上個月,美光科技在公布最近一個季度虧損后,表示將在今年裁員并削減支出,以降低成本。
存儲芯片被認為是半導體行業的一個風向標,因為它們已經基本商品化,對供需變化非常敏感。
全球最大的存儲芯片生產商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Co., 005930.SE)周二公布的財報顯示,去年第四季度營業利潤同比下降69%。
海力士半導體定于周三公布財報,據接受FactSet調查的分析師給出的平均預期,該公司去年第四季度虧損約8,120億韓圓(約合6.61億美元)。
生產其他類型半導體的公司也陷入了低迷。英特爾公司(Intel Corp., INTC)上周四公布去年第四季度出現虧損,并表示糟糕的市況將持續到今年上半年。
得益于對科技產品的旺盛需求,存儲芯片價格在新冠疫情早期達到了頂峰,2021年底開始下降。去年下半年,在宏觀經濟困境和利率上升與俄烏戰爭引發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和中國防疫封控相互碰撞的背景下,存儲芯片價格的季度環比降幅有所擴大。
科技市場研究公司國際數據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簡稱IDC)負責存儲芯片業務的助理副總裁Kim Soo-kyoum表示,存儲芯片行業在2023年伊始的庫存水平就很高。Kim稱,鑒于需求依舊不振,預計存儲芯片價格在今年全年將繼續下降,不過季度降幅可能會在下半年收窄或持平,具體取決于買家回歸的速度。
據追蹤存儲芯片價格的臺灣市場研究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稱,去年第四季度DRAM和NAND閃存這兩種主要類型存儲芯片的平均合同價格分別環比下降了大約23%和28%。
搭載DRAM存儲芯片的設備能夠進行多任務處理,而NAND閃存為設備提供存儲容量。
集邦科技表示,今年上半年,這兩種芯片的價格可能會持續走低。環比來看,預計DRAM價格將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別下降20%和11%,而NAND閃存價格同期料分別下降約10%和3%。 集邦科技稱,通貨膨脹、高利率和經濟疲軟預計將繼續拖累企業和消費者在智能手機、個人電腦和數據服務器等產品上的支出,而這些產品都是存儲芯片使用大戶。
集邦科技高級副總裁吳雅婷(Avril Wu)說,預計DRAM價格將在今年下半年延續跌勢,將需要大規模減產來支撐價格。
不過吳雅婷表示,隨著近幾個月價格的急劇下降促使供應商在2023年更積極地削減供應,NAND閃存的價格可能從下半年開始反彈。
作為這兩種存儲芯片的最大生產商,三星電子尚未公開承諾采取可能減少供應的措施。在去年10月份的上一次業績電話會議上,三星電子存儲業務執行副總裁Han Jin-man稱,該公司“沒有考慮為了短期供需再平衡而人為減產” 。
三星電子發言人說,該公司的立場不變。
高盛(Goldman Sachs)在上個月的一份報告中預測,去年10月至12月當季,三星電子半導體部門的營業利潤約為1.5萬億韓圓,約合12億美元,同比銳減83%。高盛還預計,由于NAND閃存業務大幅虧損,三星電子的存儲業務將從今年第一季度開始出現營業虧損。
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的高級信用分析師David Tsui稱,全球科技產品需求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復蘇,推動因素包括中國在經過嚴格的新冠防疫限制后重新開放等,這或許會重振消費者在智能手機等產品方面的支出。
他表示,暫時而言,還不清楚中國消費者行為改變的速度和程度。
來源:我愛方案網